一碗饭,惊醒一个孩子
泰国公益视频又刷爆了朋友圈,一碗饭,惊醒了一个孩子!
故事的开头,一个小女孩站在一个美食摊位面前咽着口水,看了一会儿神色黯然准备离开。
这时摊位老板叫住了女孩问道:“想吃点什么?。”
女孩惊讶道:“可是我身无分文。”
老板回答:“坐下吧,我做给你吃。”
看到这里,我们肯定和女孩一样以为这个摊位老板是出于善心可怜女孩,于是和她发出来同样的疑问:您为什么这么善良?
却没想到老板边做饭边说道:“我并不善良,这只不过是一盘米饭罢了。有一个人比我善良的多。”
镜头切换到一个正在做饭的女人身上,她每天清早起来变着花样坐着精美的饭菜,家里处处都是她忙碌的身影,洗衣、擦地、做饭、叫孩子起床。
老板说道:“虽然她很唠叨,还爱挑剔,我们总爱和她唱反调。”
原来这个女人是女孩的妈妈,女孩因为和朋友出去玩,很晚才回家,并挂掉了妈妈焦急的电话,于是女孩回家后,两人大吵了一架,女孩向妈妈大吼:“妈妈,你要给我一些私人空间!”
于是开始收拾行李离家出走,在街上四处游荡,才出现开头饿着肚子没钱吃饭一幕。
女儿突然失踪,妈妈情绪崩溃,开始拿着女儿的照片在大街上四处寻找,所有人都没看到,最后妈妈来到这个摊位老板面前,举起女儿的照片问:“请问你见过我女儿吗?”
摊主摇摇头。
妈妈头发凌乱哭着说:“如果你见到她,她身上没有钱,请你给她做点好吃的。”
妈妈递给摊主一些钱,并交待了孩子喜欢吃的口味。
摊主最后做出来的炒饭果然是女孩最喜欢吃的那一种,和妈妈做的口味相同,女孩惊讶道:“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种?”。
店主对女孩说:“那个人正在绝望的等你回家。”
女孩边吃边哭,这时她才终于惊醒,明白了妈妈的苦心。
她的唠叨、焦急、催促都是因为她的关心,她关心你的一餐一饭,知道你的所有喜好,顺着你要经过的路,挨个掏钱,叮嘱摊主你喜欢吃的东西,你还在和她赌气,她却只怕你饿肚子。
陌生人施舍的一顿饭菜,都会让我们心存感恩,觉得这个人真善良,妈妈每天为你的生活操劳,我们却觉得她唠叨又烦人,如果没有这位摊主的解释,女孩是不是永远无法懂得妈妈的苦心和对女儿从不计较的爱。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感恩?
角色调换,是不是才能体会到妈妈的苦心
中国也有一部微电影,叫《孟婆汤》。
故事的开头就是母女俩因为一点琐事发生争吵,吃早饭时,女孩嫌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唠叨,于是甩脸上学去了。
放学时下了大雨,妈妈拿着伞在校门口焦急等孩子,但是女孩却还在和她赌气,装作没看到,和同学一起走了,让妈妈一个人在雨中等了很久。
于是不出所料的,两人到家后,又大吵了一架,女孩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恶化。
谁知道妈妈突发意外,出车祸变成了植物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
女孩这次终于慌了,爸爸要去医院照顾妈妈,家里没人操持,女孩只能自己学着做饭,照顾妈妈,每天都期盼着妈妈醒过来。
女孩像是一夜长大一样,终于明白了妈妈当时为了这个家付出的点点滴滴和辛劳,她的唠叨和抱怨只是因为她实在是太辛苦了,想让女儿理解她的苦心,女儿却只知道和她吵架。
这时,妈妈突然清醒了,女孩惊喜过望,叫着妈妈。
只是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妈妈车祸后失忆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忘记了女儿。
女孩瞬间崩溃,妈妈植物人这段期间,她不分昼夜守在妈妈床边,为妈妈按摩、擦拭身体,妈妈醒来却不记得她了。
这时她突然想起,她以前吃着妈妈做的饭、喝着妈妈煮的汤、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嘴上却说着最伤害妈妈的话时,妈妈是不是也是这么伤心?
这个微电影引人深思,我们都自私到只为自己着想,当角色调换时,才能明白,做母亲,究竟有多么不容易,而当孩子不理解、不感恩你时,你的内心又会有多绝望。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感恩?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抱怨的声音:
妈妈辛辛苦苦忙碌一上午,准备了一大桌子饭菜,但孩子尝都不尝一口;
爷爷奶奶不远万里来看望孙儿,但孙儿沉迷手机,对爷爷奶奶眼都不抬一下;
爸爸起早摸黑赚钱,有时候一两个月都没时间回一次家,但孩子却见啥要买啥,花钱大手大脚;
稍微指责一下孩子,孩子就大发雷霆,甚至回嘴……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家长不明白了:为什么我对孩子已经这么掏心掏肺,把能给的都给他了,好吃的供着,好穿的买着,所有事都以他们为前提,为什么他们还是这么冷漠,还是不懂我的心,一点都不懂得感恩?
是什么让我的孩子变得如此忘恩?
当家长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自己给出了原因:就是因为对孩子太好,事事以他们为中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才是这个家里的头号人物,最终养出这样不知道感恩的孩子。
孩子的一切品质都源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所以当孩子不懂感恩时,绝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最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
是父母太无私了,无私地付出 ,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想要的一切,从而让孩子误以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就应该这样,无需回报,不必念念于心。
在我国几乎每个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里,孩子的“感受”永远排在第一位,把“一切为了孩子”当做绝对的教育理念。
这种错误和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已经残害了中国大多数溺爱孩子的家庭。
北京四中校长说过: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如果一个家庭让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那一定是不幸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感恩
黄磊和孙莉夫妻除了演员的身份外,在大众心里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好爸爸和好妈妈。
因为他们教出了令人自豪的好孩子——多多。
多多的气质、学识和修养让无数人赞叹,大多数人总说“女儿富养”才能教出多多这样的女孩儿,但是这个“富养”仅仅是金钱和物质基础吗?
不!除了物质富养,多多受的教育更多的是——精神富养。
只有经过精神富养的孩子才能从内心散发出这样恬淡又温和的气质。
在教育多多感恩这件事上,黄磊孙莉就是这样做的:让多多亲力亲为,为她想感谢的人表达感恩。于是多多做了下面这些事:
▲给小姨做生日蛋糕
▲给姥姥做画
▲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
在大人的心里,哪怕只是一副小小的画,但只要出自孩子手里,送给父母,那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因为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么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呢?
➤ 身教大于言传,父母以身作则示范感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他都会模仿,你做得好的坏的,他都照单全收,因此必须从你开始,做到感恩。
当别人为你提供帮助时,及时说上一句“谢谢”,或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回报;
孝敬父母,要知道,他们曾经也含辛茹苦将你们养大,现在是儿女反哺的时候;
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对对方所做的一切表示认可;
当孩子给你提供帮助的时候,你也要对孩子表示感谢……
当你无时不刻给孩子传递感恩信息的时候,就打造出了一个感恩的家庭氛围,他自然会慢慢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不会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了,有些好处甚至是需要付出代价和回报的。
➤ 跟孩子讲条件,不要凡事都无私付出
我们在看韩剧的时候,总会被韩国人的讲礼貌,无时不刻在鞠躬表示惊叹,其实他们在小时候就接受这样的感恩教育。
吃饭的时候,一般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坐好,孩子要给父母盛饭;而吃完饭,孩子会给爷爷奶奶敬茶,韩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一定的劳动,是让他们体会辛苦,对父母辛苦做饭,长辈努力劳作的感恩。
但在我们中国,父母做好饭,等着父母盛饭的孩子大有人在,现在可以转化一种方式了,吃完饭,让孩子参与洗碗收拾,让他知道,享受了妈妈辛苦做出来的美食,就要以洗碗做家务作为回报!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要寻求回报,但唯有这种“有负担”的爱,才会让孩子认为,我们的爱并不是唾手可得。
➤ 利用节日或仪式表达感恩
中国有很多节日,在节日或特殊的日子,让孩子做一点事情,表达对其他人的谢意,是一个特别不错的方式,让孩子在“仪式感”中体会感恩。
➤ 延迟满足或者不予满足
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延迟满足或者不予满足可以让孩子明白东西的来之不易,这样才会珍惜。
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感恩”是每个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在家感恩父母、在学校感恩老师和同学、进入社会感恩帮助过你的人。
心怀感恩,才能更好的拥抱世界。
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自信、善良也就随之而来,相信,懂得感恩的孩子运气一定不会差,而拥有感恩氛围的家庭,也一定会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