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微信 > V家长微信 >
  • 11岁小男孩去警局自首:恐吓教育的危害你根本想象不到
  • 来 源:育儿进化论    发布时间:2019-04-03
  •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让人啼笑皆非。四川成都的一个6岁的小男孩,给警察打电话说:“有人欺负我,呜呜呜......”声音颤抖,呜呜咽咽,让人好生心疼。


           原来是孩子妈吓唬他:不听写单词就不准吃饭!孩子害怕饿肚子,就直接报警了。看到这个新闻,我一下子想起来小时候只要稍微有点不听话,爸妈就会各种吓唬:再不吃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再不睡觉医生就来给你打针啦!这样的吓唬几乎每次都很有效,但是却给我的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无独有偶,3月9日晚10点左右,安徽铜陵市的一个小学生也因为被妈妈吓唬主动去警察局“自首”了。这位小学生一边跟警察叔叔叙述自己为何自首,一边又委屈又害怕地哭......

           原来,小男孩喜欢玩游戏,用了很多零花钱买了很多游戏卡。妈妈李女士知道之后非常生气,觉得玩游戏会耽误学习,就吓唬孩子:“你买游戏卡是违法的,让孩子赶紧去警察局自首。”

           小男孩吓坏了,又惊又恐,赶紧来自首了。有不少网友表示真是心疼这个孩子......也有网友直接质疑,作为母亲吓唬孩子说这样违法,孩子以后会分不清什么是违法,什么是不违法的。民警也批评了这位母亲,要注意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坦白说,这种画面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因为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这种恐吓教育真的有用吗?

    1
    恐吓教育背后,是孩子一生的阴影

           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恐吓教育,是因为这招真的太有效了:只不过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比起耐心地讲道理,吓唬孩子真的是很简单高效了!但是,恐吓教育背后,孩子究竟能收获到什么呢?可能只有无止境的恐惧和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心理学有一个非常惨无人道的实验。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找来一个9个月大的宝宝进行主题为“恐吓对幼儿的影响”的实验。实验开始前,华生让宝宝频繁接触小动物和棉絮,没多久,宝宝和毛茸茸的小动物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两个月后,华生认为时机成熟,开始了真正的实验:他送给宝宝一只小白鼠,不出意料,宝宝很喜欢,总是忍不住触摸小白鼠。


           但是,每次宝宝在抚摸小白鼠的时候,他的脑后就会传来巨大的声响:实验人员在背后通过敲打铁棒,故意制造这样的声响来吓唬孩子。虽然内心觉得很害怕,但是抑制不住喜爱小白鼠的天性,宝宝忍不住再次抚摸小白鼠。结果背后依然传来巨大的声响,一连三次,宝宝终于吓哭了,怎么安抚都没用。

           后来,宝宝每次看到小白鼠,就会失声尖叫,他甚至不能看到任何带毛的东西,兔子,大衣,甚至圣诞老人的胡须都会让宝宝恐惧不已。这个恐怖的实验证实了一个结论:恐吓对孩子有巨大而深远的杀伤力!微博上曾经有一个关于恐吓教育的调查:有78%人反映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父母的恐吓,其中39%的人称留下了心理阴影。@小企鹅呱呱:小的时候我妈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是捡来的,要是我不听话就把我再丢掉。我被吓了整整18年,每天提心吊胆地想着自己会不会哪天再被抛弃。@我不怯懦:我妈是医生,小的时候总说不听话就要用针扎我屁股。直到现在我还超级恐惧去医院,生病我宁愿吃药,我真的好怕打针。原来,父母心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竟然是孩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2
    恐吓教育,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最近,一个“12岁男孩因没有考到95分,被母亲抛弃在高速路口”的新闻引发了热烈讨论。


           令人心痛的是,这个孩子被遗弃之前,还被妈妈打了一顿。原来,这天放学,妈妈接孩子去过周末,在路上得知孩子其中的一门成绩只考了81分,没有考到自己预想的95分。妈非常生气,直接把孩子丢在高速路口,自己一个人开车走了。民警给这位孩子的妈妈打电话沟通,这位妈妈态度很强硬,还说:“这个孩子我就是不要了,我就是不负责任,你们起诉我吧!”孩子听到这句话,赶紧躲在民警身后吓得瑟瑟发抖。“这个孩子我就是不要了!”潜台词就是,你考不到95分,就不配做我的孩子,我不要你了。这不就是在告诉孩子:你不优秀,就不配做我的孩子嘛。

           教育博士张博说:“恐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与引导,不良的评价与误导,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正面评价,将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我想起我的一个同事,她跟丈夫都是985毕业,自己的女儿彤彤成绩却是差得一塌糊涂,她经常说,“看着孩子那个样子,一点想疼的欲望都没有。”彤彤也不太爱待在家里,有次见面,彤彤跟我吐槽:“我回家干嘛啊,我爸妈那么厉害,我回去给他们添堵吗?阿姨,你说,我是不是不配做爸妈的女儿?”原来,同事和丈夫虽然从未说什么,但是孩子早就敏感地察觉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失望。作家丛非从曾经说过,“优秀不等于被爱”,而想要获得亲密关系的爱,更不应该是通过努力得到的,而应该是天然赋予的。人生艰难,如果连自己父母的爱都要自己去争取的话,那孩子该有多累啊。

    3
    拒绝恐吓教育,不走教育捷径

           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儿先天恐惧的东西很少,大多是后天习得。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不应在教育上偷懒走捷径,随意吓唬孩子。父母吓唬孩子,多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但是,明明有比恐吓更有效健康的教育方式,为何不用呢?

    承诺代替威胁

           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你越是担心某种情况的发生它越是可能发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越是要求孩子不准做,他越是想做。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妨试着用承诺代替威胁。比起“再不睡觉明天就不准吃饭”,“如果你再玩5分钟就睡觉,明天会做你最爱吃的小猪面包”会更有效。

    利用偶像效应

           《妈妈是超人》中,包文婧喂女儿饺子吃饭。饺子就是不肯吃,反而把食物都推给妈妈。包文婧耐心地劝了半天,饺子楞是一口没吃。张歆艺在一旁做了一个大口吃饭的动作,告诉饺子小猪佩奇是这样吃饭的,饺子立刻开开心心模仿起来。


           事实证明,用孩子喜爱的动漫或者卡通玩具引导孩子听话,比吓唬更健康有效。

    树立规则意识

           孩子不听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平时没有注重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孩子虽然小,但是不代表不懂事,很多时候,父母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规矩,告诉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孩子往往会比大人还要自觉遵守。

    及时处理自己的情绪

           学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先搞定自己的情绪,是每个父母必备的自我修养。一个冷静的父母,才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式。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惧怕、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真正的教育,不是吓唬,而是爱。亲爱的爸爸妈妈,求求你们,别再吓唬孩子了,他们真的很害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育儿进化论(ID: yuerjinhualun),0-3岁宝宝科学养育, 新手妈妈自我解救指南,科学、专业、新鲜、有趣,说的就是我们。
  • Copyright © 2003-2015 All right reserved